以艺术为翼,助力残疾朋友翱翔 ——济南市起步区崔寨街道社工站“绘梦未来,艺启同行”社区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者:起步区崔寨街道社工站                   点击数:98                   发布时间: 2025-04-25

一、服务背景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当下,残疾朋友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全面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从个体层面来看,残疾朋友虽然身体存在一定障碍,但他们在创造力和艺术才华方面与健全人并无差异,然而身体条件的限制致使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从社会环境角度出发,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核心场所,其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起着关键作用。残疾朋友艺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多样性,还能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交流融合,营造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残疾朋友艺术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这为“绘梦未来,艺启同行”社区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服务目的

1.激发创作潜能:挖掘残疾朋友在艺术领域的天赋,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各类艺术形式,突破自我,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中找到新的自我表达途径。

2.提升自信心:通过引导残疾朋友完成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为他们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让他们在创作成果得到认可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心,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3.丰富文化生活:为残疾朋友提供多样化、趣味性的艺术体验活动,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来。

4.促进社会融入:借助艺术创作活动搭建社交平台,促进残疾朋友与社区其他居民的互动交流,帮助残疾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推动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该理论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在本社区工作中,当残疾朋友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一定保障后,他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愈发凸显。艺术创作活动为残疾朋友提供了满足社交需求的机会,让他们在与他人共同参与创作的过程中建立联系;同时,通过完成艺术作品并获得认可,满足了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例如,在“珠链相牵·心手相连”串珠活动中,残疾朋友相互交流串珠技巧,分享创作心得,这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当看到自己制作的精美串珠作品时,也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艺术疗愈理论

艺术疗愈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借助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等非言语艺术形式,帮助个体将潜意识中压抑的情感与冲突展现出来。在“墨香飘逸·心绘未来”书法活动中,一些残疾朋友通过书写,将内心的情绪融入笔墨之中,在专注于书法创作的过程中,精神得到放松和舒缓,获得心理上的慰藉和满足。这种艺术表达的过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服务内容

(一)数字油画体验:开启色彩之旅

在“数字人生·色彩共鸣”活动中,社工向残疾朋友详细讲解数字油画的涂鸦技巧和注意事项。活动现场,社工准备好数字油画DIY套装,为参与者提供易于操作的软件和硬件支持。通过现场示范,帮助他们掌握用颜料填充数字区域的技巧,感受色彩搭配的魅力。在创作过程中,残疾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和创意,将原本单调的数字图案变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这不仅让他们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乐趣,还提升了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二)手工风铃制作:聆听风的声音

“风吟贝语·手作风铃”活动中,社工为参与者提供各式各样的贝壳、线材等材料。活动开始,社工先展示一些精美的风铃成品,激发大家的创作兴趣,随后详细讲解制作步骤和技巧。在制作过程中,残疾朋友发挥动手能力,将贝壳一个个串联起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风铃。当微风吹过,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为他们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同时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三)书法学习:品味墨香古韵

“墨香飘逸·心绘未来”活动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社工邀请专业书法老师为残疾朋友授课,系统讲解书法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结构等基础知识。通过视频演示、现场示范等方式,让参与者直观感受书法的魅力,学习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运笔方法。在练习过程中,书法老师和社工一对一指导,纠正书写错误,帮助残疾朋友逐渐掌握书法技巧。他们在书写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还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耐心和专注力。

(四)串珠手工创作:编织多彩梦想

“珠链相牵·心手相连”活动中,社工为参与者准备丰富多样的珠子、线材和配件。活动伊始,社工详细介绍基础串珠技巧,包括珠子选择、线材使用、串珠工具操作以及基本串法等。通过现场演示和一对一指导,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掌握基本技巧。在创作环节,鼓励残疾朋友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工串珠作品,如手链、项链、装饰品等。这一活动锻炼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了创造力,同时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五)雕版印刷体验:感受传统魅力

“雕版助残,墨韵流芳”活动将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引入社区。社工向残疾朋友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制作流程和技巧,包括刻板绘制、雕刻、上墨、印刷等环节。在现场示范过程中,社工耐心讲解每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随后让残疾朋友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刻板绘制,有的专注雕刻,有的进行上墨和印刷。遇到困难时,大家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雕版印刷制作,残疾朋友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和身体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六)蝶古巴特包制作:展现个性风采

在“残翼逐彩,蝶变新生”活动中,社工先介绍蝶古巴特艺术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展示丰富多样的蝶古巴特作品,激发残疾朋友的创作兴趣。接着,详细讲解制作原理、技巧、创意设计及色彩搭配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参与者分组进行创作,在制作过程中,他们根据个人喜好挑选图案纸,精心裁剪、粘贴,充分发挥创意,将普通的包包装饰成独具个性的艺术品。小组内成员积极交流分享创意和经验,遇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活动结束后相互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服务成效

(一)个人能力提升显著

通过一系列艺术活动,残疾朋友在多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艺术创作技能方面,他们熟练掌握了数字油画、书法、串珠、雕版印刷、蝶古巴特包制作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技巧,作品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手眼协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激发,许多残疾朋友在活动中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艺术天赋。自信心的提升也十分明显,完成艺术作品并得到认可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二)社交与情感发展良好

活动为残疾朋友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社交与情感发展。在活动过程中,残疾朋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相互支持、鼓励,形成了良好的社交氛围。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此外,与社工和志愿者的密切互动,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内心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孤独感和自卑感明显减少。

(三)社区融合与文化建设推进

残疾朋友的艺术作品在展示后,引起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关注和赞赏。这不仅让社区居民看到了残疾朋友的才华和努力,改变了对残疾朋友群体的认知,还增进了社区居民与残疾朋友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促进了社区融合。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为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了积极向上、包容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六、社工反思

该服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残疾朋友的兴趣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个性化服务和一对一指导,关注到了残疾朋友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社工与志愿者密切配合,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活动执行过程较为顺畅。

然而,对身体障碍较重的参与者,个性化支持还需加强,提前了解特殊需求,准备针对性辅助工具和教学方法。活动宣传力度有待加大,可利用多种渠道,如社交媒体、社区公告等,提高活动知晓度,吸引更多残疾朋友参与。

“绘梦未来,艺启同行”社区工作为残疾朋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机会,在促进残疾朋友个人成长、社会融入和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未来将不断改进和完善,持续为残疾朋友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服务,帮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实现梦想,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王心悦


发文单位 : 济南市建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