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相伴,乐享晚年——“爱心造物社”老年手工小组案例

发布者:槐荫区营市街街道社工站                   点击数:304                   发布时间: 2024-03-26

一、案例背景

营市街街道社工站位于营市街街道老城区,辖区内弱势困境群体较多,需要被关怀的老年群体比例大,社工通过调研与访谈发现,老年人群的社会融入和搭建社会支持网络需求较大。为给辖区内老年人搭建一个集增进社交群体、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志愿服务意识的平台,营市街街道社工站依托“爱心造物社”手工小组的形式,开展了8期老年手工小组活动。

二、服务分析

(一)需求分析

社工在前期走访、调研中发现,社区内老年人的交际圈较狭窄,大部分退休在家,在兴趣爱好方面参加的活动较少、老人之间交流的机会缺乏,社区老年人群期望参加一些社工组织的学习小组,参加活动的同时结识新的朋友,丰富自身的老年生活。

(二)理论分析

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进行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并且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需要。根据每个人对别人的基本反应倾向、需求方式的不同,舒茨把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三种,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并且每一种需要还具有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取向的表现形式。社区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大部分退休后在家,同辈群体之间交流缺乏通过社工实际了解老年群体很喜欢参加同龄人间的活动,存在学习手工技能相关活动丰富自身老年生活的需要。小组活动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可以扩充社区老年群体的交际圈,提高他们的手脑协调能力,满足他们的人际需要。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从现代社会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分支。这一理论把社会支持与社会系统概念联系起来,把个体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交往视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个体获得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取社会资源。小组活动通过干预社区老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对于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能力不足的老年群体,社工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通过小组活动帮助他们拓宽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三、服务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开展手工兴趣小组挖掘志愿者,培养社区骨干力量,同时使其发展成为常态化活动。

(二)分目标

1.通过开展手工艺活动,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促进手眼协调能力和大脑思维活动。

2.促使老年人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增进与同辈群体之间、与社区的关系,搭建社交支持网络,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发展。

3.增进老年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三)小组基本情况

1.小组名称:“爱心造物社手工小组

2.小组类型:学习小组

3.节数:八

4.服务对象:3520社区10名对手工艺感兴趣的老年人

5.活动地点槐荫区营市街街道3520社区居委会二楼大厅

6.活动时间:2023年12月21日-2024年3月7日

7.活动频次:每周一次,共8节(如遇雨雪天气、法定节假日顺延)

8.每次活动时间:约90分钟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五、服务评估

(一)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社工邀请服务对象对小组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小组成员对手工小组活动的总体评价非常满意。组员们对活动设立的时间、地点、内容、节次安排、社工的工作态度和表现表示非常满意。认为自己学习到很多手工技能,激发了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了手眼协调能力。

(二)小组活动过程评估

1.小组活动开展前,社工根据前期调研和访谈的情况,分析社区老年群体的需求,根据组员的需求撰写活动策划书,设置小组活动的内容以及小组目标,同时,联系社区工作人员确定活动场地,通过发布招募令、微信群消息等多渠道招募小组成员,准备活动物资。

2.小组活动开展中,本次小组活动成员均为老年群体,通过8次小组活动,在社工的引导下从陌生到熟悉,建立了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关系,彼此之间交流的话题日益增多,相处融洽。本次小组活动内容设置多为传统文艺手工,组员们兴趣程度较高,体验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感受手工制作的魅力,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组员们的主动配合,使得小组活动有序开展。每次活动结束,社工都会在小组群内分享活动照片,组员们对完成的作品非常满意,很有成就感。得知部分作品会赠送给社区内困境群体,组员们都非常热情,通过活动开展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志愿服务意识。

3.小组活动结束后,组员对前期开展的活动进行了回顾,主动分享自己参与活动的感想与心得,社工充分发挥专业技巧,巩固活动成果,根据组员的具体情况,合理处理小组成员的离别情绪,让组员感受到归属感。

(三)小组活动结果评估

本次小组活动共计服务社区内老年群体15人,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小组成员的老年生活,锻炼了手脑协调能力,拓宽社交支持网络,增强了社会融入。活动最后,组员纷纷表示自己在此次活动中收获很大,希望社工今后能开展更多类似的活动,充实老年生活

(四)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小组成员在活动中100%结交至少3位朋友,拓宽了社交支持网络。在活动前期,组员彼此陌生,需要社工带领热身游戏来互相熟悉;中期,组员从陌生到熟悉,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后期,组员愿意分享彼此的生活便利信息,主动拿着制作完成的作品合影留念,相互间送上祝福并成为好友。80%以上的组员能够自行完成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产出剪纸、衍纸福卡、衍纸车挂、扭扭棒花束等各类手工作品。社工站带着活动产出的作品入户走访困境群体6户,将小组作品送给辖区内困境老人。小组活动提高了组员的审美和动手能力,培养了组员的志愿服务意识,增强了社会融入性。

六、专业反思

(一)社工在活动策划中要合理得当。需要结合小组成员的特性,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需求设置合理的活动内容。本次小组活动服务对象是老年群体,在热身游戏、活动环节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参与能力,过于运动类的游戏不适宜老年人群的参与。要避免设置老年人参与度较低的环节,以免影响活动效果。

(二)社工在开展小组活动中,要有专业性、耐心和毅力。社工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学会制作活动开展中需要的手工作品,体会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能教给组员一些知识和技巧,在组员有需求时可以帮助解答。本次活动服务对象为老年群体,他们在手工类的活动操作上不是特别灵活,活动过程中需要社工不断地讲解与演示,社工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对于组员们取得的进步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服务对象遇到困难和有需求待解决时,社工要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引导服务对象挖掘自己的潜能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实现“助人自助”。

(三)社工要通过活动发掘志愿者的力量。社工在活动中可以链接社会资源,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挖掘社区志愿者力量,为社区内有需求的老年人、青少年、困境人群等群体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人文关怀等精细化志愿服务,增进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济南市槐荫区营市街街道社工站  李皎


发文单位 : 济南槐荫积成社区社会服务中心